科学研究
药剂学

本学科是全国最早成立,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著名药剂学家陈思义教授、刘国杰教授是本学科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在国内率先编著《药剂学》教材,率先引进并翻译了国外《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材,为我国药物制剂专业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药剂专业获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曾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本学科现有教师42名,教授14名(博导16名)、副教授15名。其中江苏省特聘教授3名;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名,SFDA新药审评专家6名,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江苏省333人才7名,先后培养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人。

  近五AG真人官方网址,主持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药典委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50余项;完成6大新制剂和新释药系统以及新药研发30余项;在JCR、BM等相关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药物制剂学科重点研究方向:

1.新剂型与新制剂基础研究
 (1)生物药剂学基础研究技术平台

  建立新的细胞转运模型、吸收和代谢模型,预测化学药、中药组分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性质,指导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建立以药物特性为基础、创新设计为导向、增效减毒为目的的现代药物制剂设计研究新体系以及生物药剂学数据库。

(2)物理药剂学与处方前研究:

  利用物理化学、材料学和晶体学等理论技术手段,重点研究药物不同固体形态(药物多晶、盐型、无定型、固体分散体、共晶、纳米晶等)的制备方法、晶体结构、光谱特征、机械及理化性质,为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和固体形态筛选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缓控释与微粒制剂研究

(1)缓控释制剂研究与产业化平台

  重点开展微丸、骨架片、多层片、微渗透泵等制剂的处方及工艺技术,建立缓控释给药专家设计系统,建立脉冲释药、胃内滞留、结肠定位等新型释药系统,突破长期制约我国缓控释制剂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点,实现择速、择时及择位释放,形成实验研究与生产一体化的技术链,加快我国缓控释制剂技术发展和国际化。

 (2)微粒制剂研究与产业化平台

  重点开展以纳米晶,纳米粒等技术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并对口服纳米药物的产业化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实现纳米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并在研究微粒制剂吸收特性、转运机制等基础上,研发新型纳米乳、脂质体、高聚物胶束等新制剂、新工艺和新技术,从集成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

3.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重点开展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体内的递送过程、机制和高效化的研究,以促吸收、PEG化和融合蛋白等技术解决生物大分子药物体内外稳定性差、难以有效跨越体内生物屏障等瓶颈问题,建立有利于提高药物活性的生产工艺和制备技术,构建多功能性与协同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送系统。

4.智能型纳米制剂技术的研究

  重点开展新型功能载体辅料的设计与合成,建立智能型纳米制剂成熟的生产工艺路线、监测纳米药物体内外的巡行轨迹,以及体内靶向可控释放性能和药效学评价体系,解决传统纳米制剂载药量低、载药不稳定、可控释放差、疗效不稳定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的智能型纳米制剂,实现精准治疗。

5.高端制剂体质量控制与一致性评价

  利用药动学理论和方法,根据疾病发作特点和规律、药物理化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利用计算机分析系统,精确模拟及解析复杂释药系统在体内的行为,设计和拟合理想血药浓度等体内过程,准确判断释药系统的体内外相关性,预测体外释放行为,提高高端制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质量控制水平。



玄武门校区
南京市中央路童家巷24号
电话:025-83271460
江宁校区
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电话:025-86185554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IPBS 版权所有 药ag平台游戏大厅 访问量:1000